这层“窗户纸”被捅破,还要从第十九小学一名老师评职称的经历说起。据了解,这名老师在去年具备了评小教高级职称的条件,但由于名额有限,他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。就在这时,校长刘某给他指了一条“明路”。
据他回忆,刘某于去年8月将他叫到办公室,称向教育部门要到了一个小教高级职称的名额。他要是想评,需要交1万元,并暗示这个名额很抢手,已经有其他老师说要购买。由于该老师经济条件有限,经过一番讨价还价,他以8000元的“成交价”获得了名额,并顺利评上小教高级职称。
3月12日,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了对该事件调查处理结果。目前,涉事校长刘某被停职,正在接受区纪委调查。埇桥区教育局负责人也表示,在教师职称评审中,对出现弄虚作假等违规、违纪事情,他们绝不姑息。
教师职称不仅是教师业务能力的具体体现,也是教师提高薪资待遇的重要标准,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。从国家到地方,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都作出了一系列规定。那么,在评审过程中,人为操作的空间到底有多大?
正在评小学高级职称的合肥市一公办学校老师告诉记者,以前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离,即先申报教育主管部门评,评上后,教师为了被学校聘为所申请职称而再竞争。如今,教师职称改为评聘合一,即学校按照主管部门分配的指标,确定参评教师名额,再上报符合条件的老师,评下来即可聘用。